我因為工作上有需要做質感更好的東西,要不然這個時代可能很少有機會再碰暗房了。
玩暗房很多年,自從改用聚光式放大機以後,印出來的照片線條更俐落、調子更豐富、細節也更多,感覺自己在黑白方面有一些進步。
我發覺就算底片沖得稍微過度,也比以前容易放相。
每件東西的存在都是有理由的。
很久以前朋友跟我說,我都不相信。
後來,漸漸相信了這個道理。
粒子、解析度似乎都是肉眼察覺不到的,但是都確實影響了整體畫質。
相較之下,數位單眼拍的東西好像塑膠,很沒質感。
數位和傳統影像的本質不同,數位是建立在「方便」的基礎之上,先求方便再求品質。
目前國內黑白 4*5 底片的選擇不多,而 Tmax 100 很銳利,粒子細,而且片基更透(不像 tri-x 的片基是霧的,像毛玻璃),所以放出來的照片很透...有種歷歷在目的感覺。
黑白放大機如果是聚光式的,片基應該透得更好,不然就像散光頭了。
[關於沖片放相]
玩暗房很多年,自從改用聚光式放大機以後,印出來的照片線條更俐落、調子更豐富、細節也更多,感覺自己在黑白方面有一些進步。
我發覺就算底片沖得稍微過度,也比以前容易放相。
每件東西的存在都是有理由的。
很久以前朋友跟我說,我都不相信。
後來,漸漸相信了這個道理。
粒子、解析度似乎都是肉眼察覺不到的,但是都確實影響了整體畫質。
相較之下,數位單眼拍的東西好像塑膠,很沒質感。
數位和傳統影像的本質不同,數位是建立在「方便」的基礎之上,先求方便再求品質。
目前國內黑白 4*5 底片的選擇不多,而 Tmax 100 很銳利,粒子細,而且片基更透(不像 tri-x 的片基是霧的,像毛玻璃),所以放出來的照片很透...有種歷歷在目的感覺。
黑白放大機如果是聚光式的,片基應該透得更好,不然就像散光頭了。
[關於沖片放相]
怎樣的底片才算理想?
利於放相的底片,通常是層次、細節豐富,而反差絕不能太高,所以看上去反差要比實際景物來得平緩,景物中的亮部(例如白色物體、天空的雲),在底片上也不能太濃。
如何得到理想的底片?
--穩定的溫度與溫和的搖晃
除了時間,控溫與晃動也是重要因素,
底片反差太強,常常是因為控溫與搖晃做得不好,
天氣太熱,往往藥水會不知不覺升溫,
所以沖片要注意控溫,戴手套,防溫度上升。搖晃太劇烈也會造成反差太過強烈。
我建議在藥水盤下方再放一個控溫水盤,質量愈高,溫度愈穩定。
而拍黑白最好是一貫做下來,拍照、打光、測光的時候就要想到後製,因此沖片時間又值得仔細衡量了。
沖片控制反差:
顯影時間長,反差強。
顯影時間短,反差弱。
沖沖看,多拍幾次。
我建議沖片時間,除了按照說明書正常沖,還要測試,增加或減少一點時間。
你有機會要嘗試用大型相機例如4*5 來拍,
拍過讓你耳目一新。
4*5 反差比你想像的要小些,寬容度很大,暗部比較需擔心,要看你怎麼測光,衝出來的底片暗部最好有點細節,太薄大概就沒辦法了。
沖片控制反差:
顯影時間長,反差強。
顯影時間短,反差弱。
沖沖看,多拍幾次。
我建議沖片時間,除了按照說明書正常沖,還要測試,增加或減少一點時間。
你有機會要嘗試用大型相機例如4*5 來拍,
拍過讓你耳目一新。
4*5 反差比你想像的要小些,寬容度很大,暗部比較需擔心,要看你怎麼測光,衝出來的底片暗部最好有點細節,太薄大概就沒辦法了。
打光的時候 要有層次 對比儘量拉開
就是說 儘量利用底片的寬容度
例如 金屬質感的物體 就讓它反一些光 物體 有反光 中間調 與陰影 三個層次 都要打出來
反光 面積不大的話 可以曝光過度一些
中間調 淺色物體 比中間調亮1~1.5格
中間色物體 就剛剛好
物體 有反光 中間調 與陰影 三個層次
陰影 以不低於中間調3格為原則 通常1.5~2格 差不多
暗部算在第幾格?
假設暗部測光得到的光圈是2.8,
你用5.6拍,沒問題。
用8拍,有細節。
用11拍,細節大概就沒了。
拍黑白,儘量顧到暗部,彩負也是。如果可控制亮部則更好。假設暗部測光得到的光圈是2.8,
你用5.6拍,沒問題。
用8拍,有細節。
用11拍,細節大概就沒了。
拍 4*5 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攝影方式,我拍無數張了;經常服用,一定會改變你的攝影思考模式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